余姚市位于中国浙江省宁绍平原,东经120至121度,北纬29至30度,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°09′、北纬30°30′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,东与宁波市江北区、鄞州区相邻,南枕四明山,与奉化、嵊州接壤,西连绍兴市上虞区,北毗慈溪市,西北于钱塘江、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。

地形地貌

余姚属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,地势南高北低,中间微陷。南部为四明山区,山峦起伏,散布大小不等的盆地、谷地,最高峰芦山乡青虎湾岗,海拔979米;中部姚江平原,有弧山残丘,点缀两岸;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。总面积1501平方公里,其中山地、丘陵805.09平方公里,占52.73%,平原432.51平方公里,占28.33%,水域289.26平方公里,占18.94%。余姚耕地64.35万亩,园地9.84万亩,林地72.15万亩。主要河流姚江,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,自西向东流经中部,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,全长109公里,境内流长54公里,支流30余条,纵横交错,织成水网。并有众多湖塘水库。。

气候特征

余姚地处亚热带南缘,属季风型气候。四季分明,冬夏稍长,春秋略短,平均年日照总时数2061小时。年平均气温16.2℃,7月份最高,平均28.3℃,1月最低,平均4.1℃。历史极端最高气温42.2℃(2013年8月6日),最低-9.8℃(1977年1月31日)。雨量充沛,年平均隆水量1547毫米,由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,降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减少,降水主要集中在4—10月,占年降水的70%以上。冬季盛行西北到北风,夏季盛行东到东南风,全年以东风为主,年平均风速每秒2-3米。夏秋间多台风和热带风暴,冬季四明山区有积雪。境内灾害性气候以水、旱、风、潮为主。

余姚北部全境为杭州湾主流隐蔽区,潮汛属不规则半日潮,历年平均潮位2.1米,历史最高潮位5.33米,最低潮位-0.55米,海水潮位低,含沙量高而变幅大,杭州湾为中国潮差最大的海湾,湾顶潮差9.8米,余姚海域年平均潮差:黄家埠2.5米、小曹娥3米。

水文资源

余姚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.3亿立方米,平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,人均占有量1290立方米,平均蓄水量4.6亿立方米,其中库塘蓄水2.2亿立方米,其余为地下水。

境内主要溪流18条,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万千瓦,1993年余姚市水电站75座。装机用量1.52万千瓦,年发电量2900多万千瓦时。

山林资源

林地481.6平方公里。其中用材林257.73平方公里,经济林(包括茶园、果园、油茶,油桐、板栗、棕漆等)68.7平方公里,薪炭林15.1平方公里,竹林139.8平方公里。防护林、特用林0.7平方公里,竹年采量350多万根。特产杨梅,已达7万亩,1991年产量9407吨。

土地资源

土地总面积200.52万亩,其中耕地77.03万亩,占总面积38.4%;林地71.84万亩,占总面积的35.8%;居民点、工矿、交通用地为14.97万亩,占总面积7.5%;水域15.62万亩,占总面积的7.7%;牧草用地为0.14万亩,特殊用地(国防、园林等)0.15万亩,末利用地区10.9万亩,占总面积的5.6%。余姚市土地、土壤类型多样,北部平原是盐土、潮土,中部水网平原为水稻土,南部丘陵山地为红壤、黄壤等土质。

动物资源

动物资源种类繁多,野生哺乳动物:野猪、鸡狼、短耳兔、黄鼬、香狐狸等;爬行动物:山乌龟、各种蛇类等;两栖动物:石鸡(蟆)等;鸟类:杜鹃、猫头鹰、雉鸡等10余种;昆虫有蝉、蝴蝶品种20余类。淡水鱼类58种;甲壳类主要有青蟹、甲鱼等;海水渔业资源有黄泥螺、黄蛤、沙蟹、梭子蟹、鲳鱼、海鳗、鲚鱼等20余种。

矿产资源

萤石、高岭土和花岗岩为主要矿产,分布在大隐镇、芝林、洪山乡的前鲍陈,储蓄量156万吨,大隐镇的云溪,陆埠镇的钟山渡槽,各有8万吨。高岭土分布于大岚镇的柿林北,呈肉红、灰色。花岗石,分布在梁弄镇让贤、四明山镇的屏风山,是建筑材料。

龙泉山在城区西隅,滨姚江。余姚古为浅海,山系浅海小岛,因名屿山,一名灵绪山。山腰有微泉,干旱不涸。晋时改为龙泉山。周围千余米,海拔67.4米。

旅游景点

首页包含"赤水"标签的内容